
苹果,繁体字原名为蘋果。在当今世界果树之中,苹果树是栽培地区最广、果实总产量最多的果树之一,其果实——苹果,与葡萄、 香蕉、柑橘并列为世界四大水果。
苹果树为蔷薇科多年生乔木,是起源古老的树种,据美国农学家、园艺家伯班克 ( L.Burbank,1849年—1926年)考证认为,苹果是人类最早采食的野果之一,而在大约公元前2000 年,人类已把野生苹果树进行栽培,并逐步改良其品种。

图为苹果
苹果树最初生长于欧洲、西亚、中亚、土耳其等一些地区。华夏大地也是苹果树的发源地。考古学者曾在湖北江陵县地区一处战国时代古墓中发现苹果种子,证明中国人食用苹果少说也有两干三百年了。西汉司马相如(前179年—前117年)在《上林赋》里记述的“柰”,据认为是苹果的古名,表明在两千一百年前,中国也有人工种植的苹果了。
汉文“蘋果”名称出现之前,颇长一段时期是借用“频婆”和“频婆果”称之,它们是根据印度古文字“梵文”bimbarab 和 bimba 音译。从“频婆”衍生出“蘋果”之名,具体时间不详。从中国现存古代文献看,该名称最早见载于明代进士王象缙的《群芳谱》,该书撰成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
17世纪,欧洲苹果良种传入美洲,至19世纪,美洲人培育出苹果不少新品种。19世纪中期,欧、美国家苹果良种传入日本。公元 1871年,美国人把美国苹果良种引种到中国山东烟台;其后,德国人把德国良种也引种到山东胶东地区;继而,俄罗斯、日本等国的苹果良种也陆续被引种到中国。后来,中国植物学家和果农也培育出了苹果良种。

苹果的美味及其有益人体保健的功效,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赞赏。明代文学家谢肇淛《五杂俎•物部》记述:“上苑之蘋婆,西凉之葡萄,吴下之杨梅,美矣!”所谓上苑,是指西汉时的皇帝园林“上林苑”。古人在食用苹果的经历中,体验到它具有生津、润肺、化痰、开胃、耐饥、消暑、除内热、解酒醉等效用。欧、美国家的大众高度评价苹果的益体保健功效,英国的谚语甚至说:An apple a day, keeps doctors away(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此谚语虽然过于夸张了苹果的功效,但事实上,它确实为大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一种水果。
苹果的品种十分繁多(据说已超过七千种),其所含营养成分也就不尽一致,但总体而言,苹果属碱性,它在人体内能中和过多的酸性物质(包括鱼、蛋、肉类及其他多种食物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从而提高人体抗病力。据报道,苹果的多酚类物质,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原花青素有预防结肠癌作用;类黄酮物质是高效能的抗氧化剂,既延缓血管硬化及细胞老化,又能抑制癌细胞增殖。

图为冰糖苹果汤
苹果中的果胶和膳食纤维,能防治便秘,促进肠道排出铅、汞等有害物质。果胶在肠道内一方面阻止对胆固醇吸收,另一方面它所分解的乙酸能促进胆固醇代谢,从而减少了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
苹果中的苹果酸、枸橼酸、柠檬酸等,能促进人体内的脂肪分解;加之,吃苹果有饱腹感,将减少对其他食物的进食量,因而有助于减肥。
研究者发现,进食苹果(尤其是味酸苹果),能预防血糖骤然升降,起到调节人体血糖水平的一些辅助作用。苹果中的硼元素,在人体内能增加雌激素浓度,减少人体钙质流失,绝经期妇女和老年人经常适量吃苹果,有利于防治骨质疏松。
英国学者发现,常食苹果者,发生哮喘的概率有所降低,推想认为苹果中的黄酮醇对气管和支气管具有保护作用。
对于下消化道疾患,苹果具有辅助治疗功用。无溃疡的结肠炎腹泻者宜食生苹果;慢性腹泻或者大便干结难解者,每日早、晚空腹各吃一只苹果,对症状有一定改善:非感染的水泻患者,吃煮熟苹果有助于止泻。

此外,煮熟的苹果将增加其多酚类抗氧化物质含量,从而提升清除人体内多余自由基的作用,有助延缓衰老。煮熟的苹果,所含碘元素较易被人体吸收,对单纯性甲状腺肿大有辅助治疗作用。生苹果汁能改善咽喉发炎不适及声音嘶哑症状。苹果的钾含量略多,对高血压及水肿患者,有一定辅助治疗效果。红星苹果含硒稍多,对防癌有助益。
将苹果去皮后,捣成泥状,外敷面部,待其干燥后洗去,每日一次,经过一段时日后,能缩小毛孔,减少粉刺,使面部滋润细嫩,起到美容作用。
虽然,苹果对人体益处很多,但不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适宜吃生苹果,例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其溃疡处的胃壁、肠壁可能变薄,生苹果质地较硬,加上其所含有机酸的刺激,不利于溃疡愈合,并且有可能引起胃、肠穿孔,因此,胃、十二指肠溃疡和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患者,最好暂不食生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