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头村位于延安子长市城东15公里处,340国道旁,面积9.8平方公里,共有404户1390人,是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定点帮扶村。
2020年,丹头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146人全部稳定脱贫。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2021年,丹头村乡村振兴战略拉开帷幕。
描绘“瓜果飘香 多业开花”产业图
4月,丹头村互助幸福院的老人们聚在一起吃饭聊天,窑顶闪耀的光伏电板,映衬着村里阳光美好的日子。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
2015年以来,丹头村苹果从不到200亩发展到目前千亩山地苹果示范园,已成为丹头村最大的产业,然而发展苹果产业并非一帆风顺。
“刚开始我们发展山地苹果农民不接受主要有三方面的顾虑,第一个是农民手里的土地都是两三亩,没有办法形成统一的规模,另一个是村上以前也种过苹果,但是因为管理不善,全部都挖掉了,再一个就是苹果产业前期投资比较大,周期比较长,所以农民多数都持观望的态度。”刘强强告诉记者。
2014年秋季,在陕西苹果产业“北扩西进”的发展机遇下,大学生村官刘强强采取“先做给村民看,再领着村民干,最后带着村民富”的思路,从村民手中流转出240亩土地,率先种起了山地苹果。
流转土地后,为了俭省开支,降低成本,翻地、施肥、打药、修剪,刘强强都是自己干,通过向书本学、向技术老师学,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克服了苹果种植的种种难题。
通过几年的努力,一抹抹红晕染上枝头,漫山遍野的红苹果点燃了村民们的希望,纷纷加入苹果产业。
“我们现在已经建成了丹头千亩山地苹果示范基地,农民由原来的一份土地一份收入变成了现在的‘三金’农民。”刘强强说着满是自豪。
刘强强口中说的“三金”农民也就是对于农民而言一份土地有了三份收入,第一份收入是土地流转的收入,第二份收入是就近务工的收入,农民在果园务工,可以拿到工资,第三份收入是合作经营的股金。
“我们按照88棵果树划分果园,这88棵果树在哪儿,我们谁都不知道,但只要你在我们果园长期务工,我们就可以划88棵果树给你,这88棵果树的利润就是你自己的,只要我们把果园管好了,我们就可以按照88棵果树的利润来进行分红。”刘强强解释道。
“我近几年一直在果园里打工,这个果园我的土地比较多,有20多亩地,我每年收入最低在5万元以上。我每年的地租收了,工钱又挣了,所以说我每天在这打工,比原先种地强太多了。”丹头村村民李世荣边在果园修剪果树边笑着告诉记者。
丹头村苹果产业的迅猛发展背后离不开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的持续扶持。
省厅协调实施了苹果示范园饮水项目,建成蓄水池2个;争取项目资金150万元,直接投资30万元支持气调保鲜库建设;将苹果脆片加工厂纳入乡村振兴项目库,并协调投资130万元完成脆片厂地基加固、场地硬化、冷藏库建设,为延长苹果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迈出了坚实步伐。为了拓展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又积极推动电商直播助农,建成5间电商助农办公用房。
在省生态环境厅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丹头村延长了苹果产业链,把农民镶嵌在产业链上,让农民可以在全产业链上增收致富。
此外,积极助推丹头村发展蔬菜大棚、养殖等产业,截至目前,丹头村有千亩山地苹果示范基地1处、蔬菜大棚2600米、百头以上养猪户6户,已形成以山地苹果为主,大棚、养殖为辅的农业产业结构,带动人均年增收5000元。
与此同时,建成40千瓦光伏发电站一座,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描绘“绿树村边 青山郭外”生态图
推动乡村振兴,要算好经济账,也要算好生态账。
2021年以来,在陕西省生态环境厅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丹头村积极推进最美庭院建设,让美丽家园从梦想照进现实。
“为农民着想,修建的你看每家每户都修得可好了,修得好漂亮,院子里头,两个老人可美了。”丹头村村民李春梅笑着向记者展示着漂亮整洁的院落,院子一侧菜圃里种满了新鲜的蔬菜。
省厅驻村工作队积极实施村容村貌整治,组织集中治理铁路、省道沿线环境,规范生态院落68户,新建文化墙39处,新增绿化面积6000余平米,村民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提升。
“环保厅把这个污水、自来水全部给我们弄得好好的,给我们大队的资源确实很满意。”丹头村村民张改强说。
为了让村民吃上安全水,放心水,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驻村工作队坚持供水、污水处理一体谋划、共同推进,实现污水管网建设与供水管网改造同步实施。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饮用水安全是很重要的内容,村子里面,前面的自来水管已经建了很长时间了,好多地方出现漏水,不能用,所以我们统筹考虑,把污水处理和饮用水统筹考虑,统一规划,统一铺设管线。”陕西省生态环境厅驻丹头村第一书记、丹头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王晓亮说。
驻村工作队扎实推进污水治理,争取项目资金370多万元,实施丹头村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按照人口集中区、相对集中区、分散区,分类建设污水收集设施,解决了农村雨污不分流、污水直排问题。
2022年9月,丹头村污水管网与饮用水管网双双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驻村工作队深入开展“厕所革命”。坚持“小厕所就是大民生”的理念,按照“一户一厕、宜改则改、宜建则建”的改厕原则,采取“无害化卫生厕所、生态厕所、循环水厕”三种方式推动厕所革命,新建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106座,新建生态厕所28座,改水厕6座,改厕覆盖率达到100%。
此外,驻村工作队持续推进农村固体废物收集处置。坚持“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理念,将垃圾分为“有用、没用和有害”三类进行处理。常态化开展农村危险废物集中回收兑换,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家农村危险废物兑换超市,稳步推进农业废物回收处置。
“危废超市,把村民用过的农药瓶、废电池、废灯管、废机油等危险废物在这里兑换成实用的米面油、洗衣液、洗洁精等物品,这样村民也得到了实惠。”陕西省生态环境厅驻丹头村工作队队员康忠义说。
丹头村危险废物“兑换”超市试点项目的良好运营,逐步引导村民养成了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在农村实践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筑牢了农村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第一道防线。
描绘“老有所养 扶志扶智”幸福图
杨小红是丹头村互助幸福院的厨娘,她每天的工作是负责给在互助幸福院吃饭的十几位老人做饭。
记者采访当天,她要给老人们做青椒炒肉、红烧茄子、烧豆腐。因为手脚麻利,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午饭就上桌了。
“今天这个饭三菜一汤,可口,好吃。”丹头村村民杨建明说着,满眼笑意。
杨建明今年73岁,和他一样,丹头村7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在这里吃上免费饭。
2020年,为帮助村留守老人实现“老有所养”,丰富老年精神生活,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投资30余万元建设提供免费就餐、休闲娱乐、健康检查和精神慰藉等综合性日间照料服务的丹头村互助幸福院,积极探索农村社区低成本养老模式。
此外,建成两个村民休闲健身广场,面积达1700平方米,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周边13个村,我们是最好的一个村,生态环境厅的协调帮助对我们这个村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丹头村党支部书记杨延平说。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在丹头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路上,省厅驻村工作队始终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教育帮扶基金发放活动五期(次),累计资助学生89名,资助金额11.3万元。
“从2014年以来,丹头每年循序渐进都有变化,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在逐步地提高。”延安市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薛云说。
自2014年6月,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在丹头村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以来,始终坚持抓党建促脱贫、促振兴,先后选派7名驻村第一书记,一茬接着一茬干,全心全意为人民。
截至目前,丹头村被评为“延安市卫生村”“子长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产业发展示范村”“脱贫攻坚先进村”和“精神文明示范村”,2022年被延安市列为创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乡村振兴的日子在丹头村一天天展开,村民们看在眼里,甜在心上。文化墙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的标语醒目明亮,帮扶步履不停,丹头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