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办院 龙江农业释放能量——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韩贵清

   日期:2022-04-21     浏览:166     评论:0    
核心提示:韩贵清,男,1954年5月出生,黑龙江杜蒙人,汉族,中共党员,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先后
 韩贵清,男,1954年5月出生,黑龙江杜蒙人,汉族,中共党员,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先后有1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多次被农业部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农技推广标兵。

  “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这个全新的理念为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全省建立起了一支根植大地、枝繁叶茂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队伍;创造出的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工程,为黑龙江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使农业科技成果从高楼深院走进农民的万顷良田。这个理念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就是被农民亲切地称为“大地科学家”的韩贵清。

  在这个创新理念的指导下,黑龙江省67个县(市)建立起了由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民科技培训、科技致富项目组成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全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5%,每年依靠科技新增粮食50多亿公斤。农业部将黑龙江的“院县共建”作为农技推广十大新模式之一向全国推广。

专家下乡村屯农技推广不再“断线”

  “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就必须要有一支一心为农、脚踏实地的科研和推广队伍。韩贵清将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放在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他提出“开放办院、开放办园”的新思路,主张农业科学院必须面向国际、国内、全省农村和农民开放。正是开放的思路带来了农业科技推广的一场变革。他带领专家编写出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与县市合作的规划方案。带着这些规划,他找到省委,争取支持。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对农业科学院的发展问题高度重视,省委主要领导亲自在农业科学院主持现场办公会,专题研究农业科学院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这次会议解决了困扰农业科学院多年的难题,全院由差额拨款变成全额拨款;对农业科学院的12个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连续8年每年拨给3600万元创新工程经费;在全省10个经济发展弱县开展科技帮扶,每年每县拨给经费50万元,连续给3年;引进人才,建设科技示范园区和专家公寓,省级财政给予资金支持等。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给予农业科学院大力支持的同时,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搞好农业科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坚持开放办院、开放办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成果上做到开放,大力开展合作联合,要与各市、县紧密结合,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普及,大胆探索科技兴农的新路子。

  要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的任务,就必须让科研人员走出去,必须解决好科研与推广的关系。

  为解决这个问题,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从改革入手,调整工作布局,把农业科技推广与农业科技创新放在同等地位,以改革职称评聘为切入点,在省人事厅的支持下,开展“专业技术职务直接聘任试点”,建立起科研与推广并重的导向机制,实行技术推广人员与科研人员在晋升职称、评选先进、提拔任用等方面同等待遇。几年来,农业科学院先后有24名科研人员因在农业第一线推广新技术业绩突出,破格晋升为高级职称。

  目前,黑龙江省共有920多名专家走出高楼深院,走进田间地头,成为传递科技的使者,成为农村经济主战场的生力军。通过兴办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设置免费咨询台、开通农技“110”热线电话、专家网络在线等交流平台,全天候服务农民,实现了零距离指导和面对面服务。在农业生产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作物生长发育和收获时节,专家们为农民察苗情、做示范,解难题、配农药,把技术规程和增产措施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尤其是在出现严重病虫害的关键时期,专家们深入到各村屯对农作物进行田间“诊断”、地头“开方”,所到之处,一些疑难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每年派出学科带头人和项目主持人100多人深入各县指导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通过帮助各县强化乡镇农技中心的业务职能、组建村级种植协会、培训科技示范户和种田能手等,解决了农业科技推广在村屯“断线”的问题,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技术队伍,家家都有了种地明白人,3万多农民成为各类“土专家”、“田博士”。

  韩贵清知道农民最需要什么。他组织专家编写出版了农业科技系列图解丛书及一套彩色挂图、光盘;主编了《黑龙江五大作物高产攻关模式农民读本》。他说:“过去科研人员喜欢出厚书,面对农民的书厚了没用,农民看不懂,等看懂了农时也过了。教农民种田,一定得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最近,他又编写了《龙江模式与中国农业》、《黑龙江农业科技日历》,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免费送给农民。

院县共建富民强县有了科技保障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还在省委组织部的支持下,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组织把关,从年轻、优秀的科研人员中选出10名同志,分别派到10个经济发展弱县担任科技副县长,迅速打开了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工作的新局面。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农业科学院随后又陆续向24个县(市)派出农业科技副县(市)长。科技副县长又是农业科学院科技服务团团长。一位县委书记说:“送钱送物不如送科技,帮钱帮物帮一时,送来科技帮一世。”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院县合作共建模式创造性地建立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体系。目前,黑龙江省院县合作共建模式已覆盖全省67个县(市、区)。农业科研部门和大专院校在各县建成了156个标准化核心农业科技示范区、在乡镇建设了82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在村屯建设了5287个示范田,辐射面积达9796万亩,每年有组织或自发到园区参观学习的农民达150多万人次。

  为了让农民能随时联系上专家,农业科学院还在每个县建立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同市、县、乡的农技推广人员一起在专家大院为农民服务,每个专家大院都有50名以上的长驻专家,在农时季节随时解答农民的难题。目前,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累计入驻科研人员20多万人次,有160多万人次的农民到专家大院咨询。2003年以来,共规划实施科技致富项目363个,项目累计实施面积2500万亩,项目区农户年户均增收2414元。

战略合作龙江农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有了脚踏实地的科研队伍,有广阔的大地做试验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3年以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2项。

  韩贵清主持实施了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建设了大豆、水稻、畜牧等12个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农业科学院在小麦品质育种、玉米高产优质育种、超级稻培育、低产土壤改良、大豆矮秆密植栽培等方面获得重大突破,育成推广大豆、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等农作物新品种260个,成果应用面积占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0%以上,有的成果辐射全国20多个省份,每年为农民增收70多亿元。

  韩贵清认为,要想让科技真正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只有推广普及是不够的,必须站在更高的水平上。黑龙江省政府同中国科学院共同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种联合研究中心,该中心落户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这是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以外建立的第一个合作研究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设立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黑龙江分院,共同培养高科技人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还在全国率先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纳161名博士后入站。该工作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全国共有22个博士后工作站获此殊荣,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全国农业科学院系统中惟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工作站。

  如今,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已拥有36个国家级和省部级中心(分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30个分院、研究所,实验室的综合分析检测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项目的检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