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王保海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后,毅然决定到西藏工作。他深深地爱着这片神奇的土地,更迷恋上了西藏昆虫研究。30多年来,他行走在西藏大地上,探察着雪域昆虫王国。
捕蝶捉虫西藏昆虫研究从零起步
王保海说:“我刚进西藏时,西藏昆虫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第一是种类不清,西藏有什么虫子,大家并不是很了解,家底不清,植物检疫无法开展;第二是不知道虫害的发生规律,没有防治措施。”
王保海就是在这样的基础和背景下开展昆虫研究的。1981年,西藏科委组织“西藏农业病虫及杂草”考察。同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品种资源考察也在西藏进行,王保海积极参加,和同行们一道,对西藏昆虫做了长达8年的考察。之后,为完成西藏昆虫区划及演替这一重大课题,他又进行了为期3年的补点考察。
新种和新记录昆虫出没的地方,往往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王保海和同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有的地方根本没有路,他们就披荆斩棘,踏出一条路,甚至手脚并用爬着走。衣服划破了,脸刺伤了,脚蹭伤了,谁也没有怨言,他们心中珍藏的是一个昆虫梦。
1991年夏季的一天,在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羌塘草原考察时,王保海经历了最艰险的一夜。傍晚时分,在前往阿里地区改则县的路上,暴雨突袭,山洪暴发,前方桥梁被冲垮,天地白茫茫一片,看不清道路,他们被迫停车,等待天明。
大雨滂沱,气温骤降,尽管在车里,又穿着棉衣,王保海还是冻得瑟瑟发抖。连日来他一直感冒,加上高原反应,他头痛欲裂,呼吸困难。进退两难之际,想想如果放弃这次考察,他即将完成的昆虫区划研究会因为缺乏阿里地区这一重要区域的昆虫数据而功亏一篑,于是他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这次考察后,他大胆提出把青藏高原划为一个新的昆虫区划,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浓厚兴趣和密切关注。
王保海说:“过去,中国科学院以及国外的一些专家,对西藏昆虫区系划分众说纷纭,认为世界只有六大昆虫区系,西藏不是一个独立的昆虫区系。我觉得,我在西藏长期工作,有这方面的研究优势,对西藏的昆虫区划应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通过11年的考察认为,西藏是与世界六大昆虫区平行的一个昆虫区,属于第七大区,这个观点开始并不被人接受,现在逐步得到认可。”
王保海11年行程32万公里,对西藏73个县的昆虫深入考察,采集标本6万多个,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全国很多专家鉴定,鉴定出昆虫4834种,其中新种和西藏特有种1260种。王保海还向全国赠送了上万件昆虫标本,使西藏成为发现昆虫新种最多的地区。
1987年,在西藏海拔5000多米的藏东横断山脉北部考察时,由于高山缺氧,加之又累又饿,王保海两眼直冒金星,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不想起来。
正在这时,一只高山绢蝶扑闪着绚丽的翅膀,翩翩飞来,王保海立即来了精神,抄起捕蝶网就去追。机灵的绢蝶忽高忽低、忽快忽慢地飞行。王保海追随蝴蝶,跑了一程又一程,足足用了一个多小时,才捕捉到那只珍贵的高山绢蝶。
王保海说:“绢蝶是珍稀的昆虫,主要分布在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拉萨一只都没有。1982年我们记载有6种绢蝶,到现在达到40多种,有些填补了世界空白。”
夜蛾,顾名思义,是夜间活动的蛾子,特别喜欢阴天、小雨天气活动。1987年,王保海和同事为了采集西藏夜蛾标本,根据夜蛾晚上活动的生活习性,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白天在车上睡觉,夜间到田边地头、树林中去灯诱和捕捉夜蛾。
西藏地域广大,昆虫考察也多在雨季,王保海和同事一起在野外东奔西跑,跨度常常是上千公里,海拔落差也有上千米,长途劳顿,以及迅速升高的海拔,给他们的身体带来一定的影响。多年来,究竟吃了多少苦,挨了多少饿,脸上脱了几层皮,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连他自己也说不清。见证王保海研究历程的唯有陈列在标本室里的6万多份昆虫标本。
走村串户把科研成果送到农民手中
有了足够多的标本,王保海建立了属于西藏自己的、拥有丰富种类的病虫标本室。
害虫防治需要农牧民识别昆虫,有了标本,有了实物,在办科普培训班的时候,哪些虫子是害虫,哪些是益虫、是天敌,农牧民一看就很直观形象了。
30多年来,王保海在西藏300多个乡镇举办农牧技术培训班,普及科学知识。昆虫调查走到哪里,科技培训班就办在哪里,科技成果也就在哪里开花结果。
多年以来,阿里地区发生大面积疯草危害,大量牛羊因吃疯草毒害神经,得疯狂病,当地领导和农牧民心急如焚,急盼专家指导疯草防治工作。2008年冬季的一天,王保海昼夜兼程赶往阿里地区,车行至距改则县30公里处,出了车祸,王保海和课题组一行4人受伤。阿里地区领导要求他们立即返回拉萨治疗。可一想到那么多农牧民的牛羊正受疯草危害,遭受损失,农牧民如盼亲人等着他们,王保海一行4人在改则县医院只对伤口做了简单处理,又上路了。
经过疯草实验,他们提出了隔离马羊、生态控制、服用“解毒丸”、用除草剂灭毒草等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疯草病害终于在改则镇得到一定控制,马羊又在茂盛的草场上安详地吃草了,牧民脸上重绽笑颜。
王保海还首次对30多种农牧业病虫害及天敌资源进行了深入研究,突出天敌利用、生物防治、农业措施和生态治理、防治技术的综合与集成,使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方法推广面积达80%以上。
在西藏500万亩耕地和8亿亩草地上,王保海直接参与和指导农业病虫防治达200余万亩,累计减少粮食损失2000多万公斤,增加收益2000多万元。
在30多年的下乡考察和科技培训中,王保海和藏族同胞经常吃住在一起。他把农牧民当成亲人,农牧民把他当成贴心人。
笔耕不辍800万字记录了雪域昆虫的历史
30多年来,王保海发表的论文和撰写的著作达800多万字。
这800万字的研究成果,为王保海换来了一项项骄人的荣誉: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其他奖项27项。
在长达30年的西藏昆虫研究中,他对3 937种昆虫区系归属逐一进行分析,认为在世界昆虫区划中有34个分布类型,在中国昆虫区划中有86个分布类型,四分之一为特有成分。
王保海编著的《西藏昆虫区系及其演化》、《西藏昆虫分化》专著,明确了西藏昆虫分布区域,奠定了西藏地区植物检疫和害虫综合防治的基础;提出直翅目、半翅目、鞘翅目为西藏昆虫三大分化类群;提出高原中心区、藏东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区为西藏昆虫的三大分中心;对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横断山峡谷昆虫的通道作用等做了深入研究。王保海还明确了西藏地区害虫的主要发生区域,提出了蜘蛛保护与利用技术措施,在害虫防治中发挥了作用。《西藏昆虫区系及其演化》入选全国当代科技重要著作,获中南五省区、北方十省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西藏昆虫分化》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王保海深入研究了西藏夜蛾,编写了《西藏夜蛾志》,记载夜蛾543种,新记录西藏夜蛾327种;提出了夜蛾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麦穗夜蛾、秀夜蛾及多种地老虎的危害。该作品被评为北方十省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王保海的论文和专著已知有50多次被引用,1540多次被下载。国内外很多科研单位和图书馆收藏了他的研究专著和论文。
虽然在西藏工作很艰苦,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但王保海从没想过放弃自己十分喜爱的昆虫研究工作。从野外昆虫调查、标本采集、记述、描述、鉴定种类,到对重要害虫的研究与防治,从撰写图册、图志、区划、分化,到植物检疫与资源保护研究,他提出10多项新观点,研究步步深入,其广度和深度,系统性、科学性、趣味性,在西藏昆虫研究史上前所未有。
可以说,每一个昆虫标本、每一篇论文、每一部专著、每一个获奖证书和奖章,都凝聚了王保海无数的汗水、心血、智慧与艰辛。
转眼到了王保海进藏的第30个冬季,经过一个春天的孕育、夏天的勃发、秋天的整肃,虫儿们随落叶化入大地,开始了长长的休眠。热爱昆虫的王保海,也从野外回到室内,守望白雪,遥想青山,等待下一个春天。
相约明年的春天,在雪域高原昆虫王国里,王保海和虫儿们有着最美好的约定。